3月8日,我校第三周本科线上教学工作已顺利结束,在广大教师不断探索及优化在线教学模式及资源的努力下,本科在线教学效果和质量进一步提升。一周来,全校在线教学有序稳步开展。
一、在线教学有序推进
1. 课程在线开课情况保持相对稳定
按照教学计划,本周应开课程1245门(2346门次),实际线上开课2258门次,开课率96.3%。其中公共必修课应开500门次,实开500门次,开课率100%;专业必修课应开1304门次,实开1254门次,开课率96.2%;专业选修课应开436门次,实开406门次,开课率93.1%;通识教育选修课应开106门次,实开98门次,开课率92.5%。开课涉及开课单位25个(包括20个学院,党委学工部、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就业指导中心、武装部、图书馆等)。按教学计划授课教师应有1300人,实际在线授课教师1280人,教师授课率达98.5%;本周按教学计划上课学生应到169992人次,实际上课学生169260人次,学生上课率达99.6%。
2. 课程在线教学平台运行整体良好
依托Blackboard Learn+平台开展在线教学课程488门次。每门课程平均访问量1848人次,较上周增长303人次,其中本周访问量排名第一的课程仍为“心理学基础”,“中学教育学基础”等7门课程访问量连续两周位居前十。依托中国大学MOOC平台累计共建SPOC课程74门,涉及开课单位15个,授课教师91人,学生6253人。依托超星平台开展在线教学课程286门(老师纯自己自建课程253门,老师利用超星课程库来修改并自建课程运行33门),较上周增长9门。教师访问量为97881人次,学生访问量为8467350人次,课堂互动10610人次,师生讨论帖1006个。依托智慧树网开展在线教学课程25门次,涉及教师16位,学生3436人次。依托积学堂平台开展在线教学课程9门次,涉及教师9位,学生1059人次。依托雨课堂开课情况保持稳定。
3. 教师在线教学方式方法不断优化
1位老师(2门课程)更改在线教学方式,由原先的纯直播授课更改为“慕课+直播”相结合的方式,丰富了在线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线上已有优质资源。
二、新学期本科教学工作会如期举行
3月3日下午,我校通过腾讯会议平台召开了新学期本科教学工作在线会议。各学院教学副院长、教学秘书以及教务处全体人员参加了会议,副校长党怀兴教授,教务处长李贵安教授出席会议。会议由李贵安主持。
教务处几位分管副处长石洛祥、许广玺、辛向仁以及挂职副处长贾蕊分别围绕教学研究与实践教学、教务管理与在线教学质量监控保障、招生及公共艺术教育等本学期本科教学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本科教育督导委员会主任钞曦旭教授对近几周线上教学督导的情况进行了通报,并就进一步做好本科教学及教学督导工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教务处处长李贵安指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特别是要引导广大教师加强学习过程管理。作为师范大学,要以本次抗击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为契机,发挥师范大学学科优势,探索线上教学过程管理与评价的新模式新方法新路径。
副校长党怀兴在总结讲话中就新学期本科教学工作强调如下:
一是要加强理论学习,以学习促创新。全体教师和本科教学管理人员要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及高等教育发展最新趋势和改革动态,更加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习推进我校本科教学与管理工作改革创新。
二是要推进分类管理,以改革促发展。要切实落实学院人才培养的主体责任,推进校院两级管理。要形成院长书记亲自抓教学的有效机制,要探索建立学院院长主抓教学的绩效考核制度。要学院统筹,形成能进能出、动态调整的灵活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要学院主体,做好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并把其作为本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的核心。要学院主抓,切实推进教学科研协作创新,充分发挥高水平大学科研反哺教学的优势。要一院一策,结合国家“六卓越一拔尖2.0计划”,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形成学院各自的办学特色。
三是要抓项目建设,以标志性教学成果支撑一流学科建设。要对标第五轮学科评估,把标志性教学成果产出与一流学科建设结合起来。要未雨绸缪,统筹规划,做好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与一流教材的培育工作。
四是要优化质量管理,以质量求效益。要构建覆盖育人全过程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近年来,国家已经构建了“五位一体”的完整健全教学质量外部监控体系。但质量监控,实施主体是学校自己,主要内容是学校内部监控,主要趋势是监控主体下沉。希望各个学院尽快建立完善院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校院两级,完整有力的学校内部质量监控工作体系。
五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政促育人。希望各学院结合上学期发布的课程思政建设文件,结合学院人才培养实际,引导全体教师深入挖掘所授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加强课程建设,切实实现全员育人。努力把思想政治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切实增强大学生“四个自信”。
三、广泛开展网络“云班会”促思想引导和学风建设
为了提升学生对线上授课的思想认识,加强学生之间线上学习的经验分享,切实加强学生的学风建设,党委学工部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将学风引导作为重要主题的“云班会”。截至目前,全校共有514个本科生班级举行“云班会”,学校党委书记程光旭,校长游旭群,副校长党怀兴、董治宝等学校领导和班主任、任课教师、学工干部纷纷走上“云端”班会,与同学们共话成长。“云班会”结合专业特色、学生实际和年级特点,强化分类指导,毕业生班级着重以“毕业设计”和求职指导为主题,将“疫情”带来的“危机”转化为激励、教育、凝聚学生的“契机”;其他年级班级重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居家学习生活;艺术专业班级结合专业特色,创造原创歌曲、舞蹈、绘画等作品,以“艺”战“疫”,用作品表达感受,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助力。“云班会”还以讨论分享的方式,既集思广益谈线上学习体会、破解线上操作的共性问题,又交流分享个人学习体会,对班级学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支持服务协同开展
1.持续做好在线教学支持服务,依托社会力量形成服务合力
各教学平台公司客服人员为广大教师在线教学提供支持服务,通过教师咨询群和学生咨询群,每天24小时及时解答教师和学生在在线授课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发放调查问卷了解老师和学生在线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培训需求,以便统一安排平台客服人员为大家培训和答疑解惑。积学堂平台在疫情防控期间大力开展精品公开课建设,提供优质课程资源让更多的人群受益,本周拍摄并制作完成了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韩钢老师的公开课《遵法守法依法科学有序防控疫情》。
2.持续优化在线教学网络环境,保障网络环境流畅性和稳定性
持续优化校园网络链路,加大校园网出口带宽及流量监测;为保障BB平台安全性,及时申请并购买了新的SSL域名证书,于3月6日配合BB公司对平台即将过期的证书进行更换;针对家属区老师近期使用微信进行教学交流出现视频、图片加载缓慢等问题,紧急联系微信相关人员,申请将学校地址池优先加入微信白名单。目前,校内服务器资源充裕、网络出口稳定,本周WebVPN在线人数峰值达800余人,CNKI网页访问量到41万余次;CARSI用户数稳步提升,本周认证达12010人次,CNKI访问11686人次,BB平台稳定运行,各项教学工作顺利推进。
五、教学过程督导保障有力
本周本科教育督导工作进一步稳步跟进,本科教育教学督导委员会和学生信息员第一时间了解在线课程开展情况,同时及时发现并反馈教学问题。从督导情况来看,本周在线教学工作整体顺利平稳,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平台运行方面:本周在线教学各平台运行整体顺畅,但是在网络传送的高峰时段,仍容易出现卡顿,掉线,音像不同步等情况,建议老师在网络直播不佳时仅利用音频讲解,利用QQ学习群或微信群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腾讯课堂App存在部分同学无法及时看到老师发出的签到,导致签到不成功,建议老师可以采用在qq群里发起签到和app签到相结合的方式;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课程观看进度更新较慢,未能实现同步,针对这个问题,爱课程网正在积极优化。
教师在线授课方面:从学生反馈来看,存在有的课程老师全程讲,没有互动,而有的老师互动过多,导致上课时间大量浪费,建议任课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及线上交流互动内容及方式,互动前及时调试设备,提升互动效率;学生反馈个别课程任课教师安排学生观看线上慕课,但未明确任务要求,学生产生了茫然的心理,学校已将该问题直接反馈给问题课程所在学院及任课教师本人,建议其优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慕课的资源,加强师生在线互动讨论等深层次学习。
学生学习方面:本周仍收到不少反馈,学生学习课程偏多,在线学习时间长(部分课程还存在直播内容与平台视频内容重复的问题),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课程视频的预学习、课程讲义的预习和复习、完成作业和测验、观看在线直播)较重,导致学生课后没有更多精力去认真完成作业、思考问题等;交流互动效果欠佳,同时通过电子设备开展在线学习过长,严重影响视力和身体健康。建议老师们在了解学生课业量的前提下,围绕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活动设计,减少在线学习时间,为学生留出更多的课外时间,引导学生开展深层次的学习,提升学生综合能力;部分学生开始出现懈怠现象,例如有些老师不提问的课程,学生进入课堂以后便放在一边,老师未下课就有人退出、老师临时提问抽查但人已离线;有些学生不能准时参加学习,特别是1-2节时间段等问题,在现阶段家长已经复工的情况下,学生缺乏督促,问题逐渐凸显;同时,也有学生多次询问何时能返校上课,表现出比较焦虑的状态。这可能是在家呆的时间长、也与不适应网络学习等有关,建议教师加强学生心理疏导,以便学生能静下心来进行更有效的在线学习。
六、在线教学典型案例
1. 外语学院杨蕾: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因材施教线上分级教学
本学期开学之前,杨蕾老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学校派遣赴英国访学,她本来是不用承担学校教学任务的,但鉴于我校大学英语教学部一直以来存在的师资短缺,在这个特殊时期,杨蕾老师克服时差影响,毅然接受任务,在线上实施了两个少数民族班的外语教学。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很难做到分级分层复式教学。杨蕾老师结合线上教学的特点,在每周进行正式课堂教学任务之前,利用QQ群提前发布公告任务,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口语和语法任务,在课堂中将每个人的口语作业录制成视频,语法和作文制作成Word文档采取匿名发布的形式在QQ群或微信群中与大家共享,课堂中大家一起讨论,分析彼此的优势和弱点。这样的教学形式有效缓解了平时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由于胆怯导致的口语表达不流畅问题。书面表达给予学生足够的课前思考和准备,促使学生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学反思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英语能力提升。线上教学中学生畅所欲言,连平时最不善发言的学生也会以打出文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见解。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听力基础差的学情,在线上教学中,杨蕾老师将无字幕的国外优秀短视频或者英语学习微信号的资源分享在群里,让学生采取听力接龙的形式配出相应字幕,提升学生的兴趣。这些任务完成之后采取学生录屏制成音频文件供老师倾听并对每个学生的语音,语调问题进行一对一指导。
利用线上教学,停课不停学,跨越大西洋和欧亚大陆,师生共克时差关,语言教学孕育民族团结之花绚丽绽放。
2. 化学化工学院黄治炎:贯通课前课中课后,注重学生知识点理解应用
黄治炎老师本学期在线上开设了“有机化学”“药学概论”课程,该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同学们在材料化学、药物化学、生命科学、食品科学等方面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作用。课程主要涉及自由基反应、离子型反应和协同反应三种类型,以这三种反应类型的机理为主线,就可联系各章节,做到灵活运用有机化学知识。
为了加深学生对有机反应机理的理解、练习和应用,黄老师结合在线教学的特点,形成了课前课中课后系统化的在线教学体系:上课前,用实验视频和形象的举例让同学们提前感受反应过程,并重点剖析反应机理。上课中,学生书写不同反应原料参与下的反应机理;利用钉钉APP点评同学们书写的反应机理,培养专业素养。上课后,把利用录屏软件录制的知识点微视频放在Blackboard平台,供学生课后再学习和理解。
利用在线学习随时随地的特点,顺应先学后教的教学改革趋势,黄老师的课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3.文学院李雅琪:打破传统师生概念,重塑全媒体教师形象
线上教学,带给教师极大的挑战,同时也为成长在自媒体时代的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些机遇。首次尝试网络课程的文学院青年教师李雅琪,就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机遇,收获了经验。
李老师的课是一门叫做“电影美学”的专业课程。刚开始上课的李老师,计划采用“腾讯课堂直播+学习通+微信群”的模式。经过几次实践下来,她发现整个过程就像一个人举办一台大型晚会,集导演、策划、撰稿、摄影、导播、主播、舞美、灯光于一身,虽免于地点之间的奔波,但要做的准备和方案设计所花的心思要比以前多得多。在教学实践中,她逐渐感受到学生们更愿意老师直播,直播更有情境感,有沉浸式学习体验,于是选择腾讯课堂为直播平台。在直播过程中,她既是导演,要负责整个流程设计、时间安排,又是导播,随时进行屏幕分享、镜头切换、甚至视频播放、文件共享,当然同时还是唯一的主播,播报内容又一些跟随PPT,有一些还要根据大家课上反应进行发挥。学生没有面对面的交流顾虑,更愿意在键盘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所以整体课堂气氛较之以前更为活跃。没有现场教学的互动效果,教师如何避免在直播过程中讲的过于投入或过于沉闷?她试着在课堂中间设计一些有趣的互动,调节气氛,甚至可以将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设计到讨论中来。如何打好“教学平台+社交平台”的“组合拳”?她充分利用微信这个社交媒体在师生互动中的社交价值,在群里随时分享文件、提问问题,和学生实时交流。
像做一台晚会一样去这门课程,李老师的在线课讲的有声有色。
4.文学院裴亚莉:微信音频线上教学,公众号推送讲义
开学伊始,线上教学成为必须选择的方式。但针对《文学鉴赏与评论》这一门既具有实践性、又具有很强理论性的课程,到底哪一种方式,既能在上课期间和同学同时在线,又能在课后时间让学生反复学习,同时能够利用线上课程的传播优势,为社会听众服务,听取同行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能够保证这一门课程的理论性样态,这是横亘在文学院裴亚莉老师面前的一个大难题。
她尝试着选择使用微信语音群的方式在线授课,课后将所有语音编辑为完整音频文件,再将音频文件转换成文字,提炼为文字讲义,在课后使用“音频+讲义”的方式,用微信公众号推送。同时,她探索课程助教制,邀请两位在校硕士研究生,一起组建了一个课程小组,裴老师负责课程的讲授和后续文字讲义的订正,两位硕士研究生负责音频整理和公众号文章的编辑和推送。
作为我校2017级基地班的一门课程,两周来,该课程获得了较好反响,课程有着较高的到课率。同时,从每次课后学生作业表现来看,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课程要求,并且能够利用后续推出的音频和文字讲义,举一反三,自主进行拓展学习。另外,课程在校外同行间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截至目前,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大、社科院文学所等单位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已将本课程推荐给学生,作为自己所开课程的辅助学习渠道。
5. 生命科学学院夏海滨:开展线上研讨式教学,结合疫情防控实施专业教育
夏海滨老师本学期给本科生开设的是一门“分子生物学”课程。如何适应线上教学的特点,确保教学质量,同时,把学科前沿知识引入教学内容,夏老师想了很多好办法。
鉴于当前疫情,夏老师在本学期开设的分子生物学课程中,第一次通过线上互动交流形式开展了教学活动。为了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帮助同学理解课堂理论知识,在讲解分子生物学概论及基因的结构功能两个章节后,他针对“如何从新冠状病毒感染致病等各个环节,利用所学知识来进行新冠状病毒的诊断、治疗药物研发及疫苗研制等”题目,给同学进行了讲解与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踊跃提出问题,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结合当前疫情,把理论知识与新冠状病毒传染致病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些科学问题相结合进行讲解,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对当下疫情时期如何防护冠状病毒感染起到积极推动作用。